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精选8篇)

美事文档网 时间:

“gingep”投稿了8篇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400字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所以我们从这本书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独立的、乐观的人。当然这些远不够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书分成四大区域。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阐述了自己的女性观和两性观,对男同性恋的看法,传统中国婚姻观的影响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而第二部分,则是写自己对小说写作的态度,当然包括写作方法、形式上的创新。他主张真正的好小说是经得起推敲的。第三部分是站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针对传媒方面的想法,对一些中外电影手法和思想的评价,对其影响的分析和主题的看法。其中体现出了社会的浮躁等现象,当然提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在这一点他主张欣赏文艺要用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第四部分是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谈我国的社会现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这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的范围。也写了一些域外杂谈系列,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整个民族的习性,也反映了他对这种差异的看法。虽然我知道对于这本书,分开描述会使得很多观点不容易安家,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贯穿整本书的,这只能等到详述后,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说第一部分,我认为其中主要体现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这些观点,其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这种现象。这也体现了作者坚持了科学精神,而不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在《有关“给点气氛“》《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几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后两篇,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迹,他是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上的,这并不是套话,这几篇文章里的闹剧让人发笑,但当它成为现实,我们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我觉得他主要想阐述的是自重,女性穿着要大方得体,也从男女平等角度上说明了女性自重的重要性,行为举止应与身份符合。其中也说到西方年轻的小姐鲜有化妆,因为青春靓丽,中年人化淡妆,这样大家都漂亮。而中国年轻的女孩们化妆,而中老年人却破罐子破摔,这样使得差距更大。我们的民族还是应该采取些措施来组织这种马太效应的,无论你是贫富差距,还是精神方面的。

第二部分,王小波主要是写了他对小说艺术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我最喜欢的就是他那句“用一生的时间来追求艺术。”记得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过“最后我发现还是我在家里面写小说最适合我。”他认为真正的好小说都是精心设计的,无论怎样去分析都是合理的。就如杜拉斯的《情人》,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无一不精。当然他也意识到一个人一辈子能写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就很不容易了,写一部好的小说是真的呕心沥血,并举了很多例子。很多人最优秀的作品就是成名作。还提及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一部好小说,有人说他的小说有些不正派,我觉得恐怕是这批读者的思想有些污点吧。我认为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小说这种虚构的文学艺术,能不能不要把意识形态,政治因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加上去,只是单纯的去欣赏小说的本身,才是简单的快乐的事情。再说到他对写作形式以及方法的不断求索,不创追求创新。在这里面王小波提到过很多次卡尔维诺,而且非常赞同他的不断改变和创新。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后面还提到了幽闭型小说,讽刺了这种小说一贯顾影自怜的风格,提倡大家从生活中学习,只有生活经历才能够让一个人成熟,才能让一个人写出来好的作品,期期艾艾的反倒让人生厌。就好比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的天天搞得像心灵多么千疮百孔一样,真的让人很无语。又没有真的怎样,装给自己看,装给别人看,最终害得还是自己。最让人无语的还是一些人以把文学读者群体标准定低了,书中以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引发的争论为例。就像第一段说的,有些人可能不适合读一些书,是不是文学就不要发展,是有弱势群体,可是如果我们把弱势群体当作我们工作的标准,那文学还要发展吗?很多名著也都成了禁书了吧,难道我们还活在清朝吗?如果社会的一切领域都以弱势群体为标准,还谈发展干什么?这种谬论,不能看,看了真是够惹人生气。不过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的很多文化领域都没有层次,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文化只有两种,一种是从小孩子到老人都能接触的,另一种就是国内人都不能接触的(除了部分精英人士)。这样既容易误导不成熟人的价值取向,也不能够满足成熟理性的人深层次人的需求。思想的火花有碰撞才有创新,大家都一样,是不行的。

篇2:《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体会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篇3:《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一下子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感觉到了他的苦口婆心。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学,更讲道理。我们知道,现在纯情的潇洒的实惠的财经的书有很多,真讲道理的书却是越来越少了。从文章看,他是有资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他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记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许认为是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说,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我感觉他是在寻找同类,仿佛酒后的颇有古风的谈天。--著名评论家陈村文字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都是一门艺术。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也都是一门艺术。在这两门艺术里,王小波是个天才,因此他的语言、他的文字有一种未经琢磨的“美”,有一种盛气凌人的“威”,有一种宝剑出鞘的“锋”……他的语言及文字技巧发挥到极限,可以让你正着进来横着出去。--著名作家卫捷王小波在世时发在报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读过,自然很是喜欢。人死了以后,我又将买到的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再三品读,集中享受了一下这个文坛怪才无与伦比的运思行文给人带来的种种绝妙乐趣,会心之处,惊喜莫名,俱妙不可言。我想,面对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语症,只顾浸淫其中,口中赞叹不绝,以至于得意忘形,也许是表达对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陈坪师承王小波博尔赫斯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国家都由一位作者来代表的话,仿佛每个国家都想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来代表,以补救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人的亲和力是如此之大,能有人脱颖而出吗?有的。那就是王小波。虽然他的早逝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虽然他的结果是--至今仍未受到广泛的(特别是文学界的)认同。纵观《我的精神家园》,看一看小波是如何地与众不同的: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对于一个喜欢文学的年轻人--我来说,《我的精神家园》中,《社会篇》和《文化篇》让我明白了许多问题,而《艺术篇》却为我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大门。请看《我的师承》,结尾处这样写到:“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学习文学的范本……”“他们”指的是王道乾、查良铮等前辈翻译家。小波这样写到:“最好的,还是诗人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如此喜欢诗人的译笔,大约源于他的青少年:“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了很多的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文中又说到了傅雷、汝龙先生,这两位先生倒是名满天下,虽然他们的译文集只印了一万册却仍然堆在书店里卖不完。

也许答案在这里:契诃夫的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是真正的文学,是最朴实也最深奥的文字。它需要的不是猎奇的心灵,而是高雅的趣味。最后,他写下让我感动和受益一句话:“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还有很多、很美妙、很有趣的东西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这是大师的幽默与市井幽默之不同处。市井泼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爷,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谓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别无其他功能。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时下能够于余音里品出几分深邃内涵的幽默高手所存无几了,王小波算是一个。可惜45岁上英年早逝。王小游侠般地在文坛突然出现,又遽然离去,可以理解成天妒英才,也可视之为上帝的幽默。同是混迹于京都文坛,有缘小聚自是情理中事。小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不是王朔那种口若悬河的幽默,相反倒有些沉默寡言,至少在我这个生人面前是这样。但倘有什么话题引起了他的兴趣,偶尔插言,则必是点石成金的妙句,令人长久不忘。王小波死后出版了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寻来一读,果然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他写的不是相声,目的亦非逗笑;引人发笑,不过是不经意中的本性流露罢了。他的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除了文化的处境便是人的处理,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们个人的兴趣了。有趣的是,读王小波的同时,我还在读李辉,《风雨中的雕像》、《沧桑看云》等若干长卷都拜读了。李辉是将王小波涉及的一些问题具象化了,以历史中的文人作为载体,读来颇觉滞重和沉闷。

同样是沉重的母题,王小波选择了轻松诙谐的外壳。王小彼与孪辉,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读王小波文章常常令我乐不可支,可是当我试图寻找王小波的幽默例句时,却一句也找不出来,这才发觉王小坡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维特根斯坦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当世界荒唐时,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同样是荒唐的,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幽默。当然,绝对的“漫不经心”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幽默,也往往并非全然的消解,而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反抗。在《论战与道德》中,王小波发现,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难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方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此言不谬。中国至今尚未发育出健全的论争机制,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而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痴人说梦了。所以王小波才说:“我现在既不看国产电影,也不看国产电视剧,而且不看-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比方说,贾先生的《废》,我就坚决不肯看,生怕看了以后会喜欢--虽然我在性能力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老婆那样了解我。”“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

惟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王小波的文化意义也极有可能被一起消解掉。他的《极端体验》、《沉默的大多数》、《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等篇,均直指现世中的尴尬处,以其特有的智慧与巧思,将世人熟视无睹的呆滞目光激活。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至于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虽是一篇被笑料包裹的故事,却不失为一支悲剧性的挽歌。幽默,不仅需要学养与才具,同样也需要一个良性的氛围。这种氛围要求听者拥有同样的兴趣与机敏,更要一种积极宽容的品评。我不敢说所有人都会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正是基于我对后者的怀疑,真正意义上的幽默永远是一种善意的表达,当王小波调和了他的理智与情感,试图建立他的公正和谐时,许多人却将他的机智之语当成粗鄙的攻击和恶意的玩笑。因而,从鲁迅到王小波、文人的幽默常常是一种悲剧性的操作。

诸如果戈理《钦差大臣》、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安徒生《皇帝的新妆》这类政治幽默、无不以其民族深厚的.幽默传统为依托,美国电影可以拿总统、议员寻开心,而中国要形成正常的幽默环境,尚需假以时日。许多朋友为王小波这位古道热肠的文坛怪杰的过早离去黯然神伤,而我,却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篇4:《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读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全书分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和增补篇,还有一篇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写的悼文,她说,王小波是一个浪漫骑士、行吟诗人和自由思想家。

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说王小波这个人,是几年前在《读者》上看到了李银河写的这篇文章,当时就觉得王小波是个很好的作家。而现在,读了《我的精神家园》,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好感。

从文章的风格来看,我能感觉到王小波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他追求自由,拒绝无趣。每次看他的文章,我都会忍俊不禁,却又若有所悟。维特更斯坦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王小波的幽默是一种黑色幽默,他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而又理性的心态去观察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正因为这种心态,这种观察社会的方式,造就了他的写作风格。

知识分子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是很可怕的,因为行为、思想、言论都受到了限制。王小波经历了许多,大跃进、文革等,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或绝望放弃,相反,他浪漫,幽默。祝勇曾说:“当世界荒唐时,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同样是荒唐的,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幽默。当然,绝对的漫不经心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幽默,也往往并非全然的消解,而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反抗。”我想,王小波的黑色幽默是不是一种巧妙的反抗呢?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肚子里的战争》、《有关“伟大一族”》等。“伟大一族”是指想要开创伟大事业的一群人。这些人一眼就能认出来,因为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梦想的光芒。这令我反思,反思当代大学生中还有多少人是属于这一族的,反思我自身眼睛里有没有闪烁着梦想的光芒。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谈论“梦想”了,眼睛里不是神采飞扬,而是因近视而造成的呆滞,空洞和迷惘。真是颇具讽刺意味啊。

王小波奉行自由主义,他就像潇洒的李白,充满想象力,浪漫随性,却又比李白多了几分理性。王小波是真实的,因为他站在平民的视角,运用平民的写作方法。他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篇5:《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从元月底开始断断续续在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也让自己有了思考。

在《积极的结论》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较大,我在情感上总是过于感性所以时常让自己不快乐,他的观点使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要多少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对信念的看法: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姑不论其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的最有趣的事啊!

在《文化之争》中提到:罗素先生曾说,他赞成人人平等。但遗憾的是,事实远不是这样。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

在《椰子树与等》中,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等等。

篇6:《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看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直到看到他给李银河的信时,我才感受到他的精神的支撑……如果一个人没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真就与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不觉得他给李银河的信写的多么好,那些信挺乏味的啊,没有什么感动和心动的啊。可能是我老了,忘了相思是怎么回事了,没有感同身受了!还有我没有看明白封面的图,反复看,还是没明白!

人啊千万不要以为别人喜欢自己的照片而不断的把自己的照片发给别人看,喜欢看你的只有自己的父母、恋人,其他人如果有赞美那也只是敷衍和礼貌,千万别当真,千万别以为人家真的喜欢而不断的去打扰人家,大家都挺忙的,就是闲着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欣赏别人的!

这两天接到三个境外电话,瞪着眼睛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我想来电话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说吧!他们一定是受蒙蔽的!就像我们不了解他们一样,他们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他们一定是被利用的。

对面的工地这两天又停工了。趁着高楼没有起来,我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有那么一会儿天空的云很好看,在窗前就拍了张相片!

篇7: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15岁的我,似乎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精神”。精神,看似空洞、遥远,但蓦然回首,惊讶地发现自己确有一段心路历程……

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心灵只容得下绝对的真挚。那时的笑是百分之百地源于内心的喜悦,而丝毫的委屈、不快都会化为放声大哭,毫不掩饰,毫不伪装。

稍微大一点儿,大到可以分享他人的秘密了,于是便有了承诺——两指相勾的承诺。即使再大的秘密,从小指相扣的一刹那起,也就定下了永恒的约定,决不背叛。那时“真挚”已由个人延伸到了人与人之间,大家一旦有约,就彼此信任,坚不可摧。记忆中,那时的天空是单纯的蓝色,而世界也充满了简单的斑斓。

再后来,就大了,大到变得圆滑了。有一天,笑看往事,忽然失望地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已并非记忆中的那般。承诺,尚在耳边余音袅袅,但举手投足间便灰飞烟灭。信任、真诚正一步步地远离,而竞争带给我们的是明争暗斗与太多的虚伪。戴着面具的关怀、夹着嫉妒的祝福、源于0℃的心和100℃的言语,甚至不惜恶语中伤,再也找不到童年的稚与纯。于是我讨厌竞争,甚至有所逃避。

我不喜欢竞争,并不是怕它,而是觉得它太现实,太残酷,没有一点儿戏剧性发展的余地。我确实讨厌竞争,或者说,我宁愿同自我竞争,也不愿和他人竞争,因为竞争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我不想。

但是,我无法避免竞争。记得傅雷先生说过: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过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更何况,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无法舍弃而必须争取的东西。真正的与世无争、真正的出世是永远做不到的。

于是,回到现实,回到竞争,面对一切的人与事。我知道,我能做的就是把握分寸,努力争取自己该争取的。信人则己诚,只要坚持住内心的一份真,世界依然有一方纯真。

于是,用真、用纯,我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儿的天空依旧是纯净的蓝色,一如童年。

篇8: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人行走的时间长了,便渴望有个落脚的地方,渴望有人等候、记挂着他。于是人有了一个小小的家。同样,人的心疲倦了,也渴望有个放松、歇息的去处。于是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生活中,能带给我心境平和的、灵魂沉淀的、思维冷静的不是单纯的一桩事抑或是一件物,而是一种复杂而又简单的状态——独处。

其实我并不是那种“孤芳自赏”的人,身边的朋友过从甚密。可我仍喜欢独处。喜欢在六月淅沥的雨后,翻看亲切的书,捧着冒着热气的茶,静享一个人的快乐。于是精神上的疲倦渐渐退去,生命被还原成当初简单纯净的模样。

喜欢在阳光洒满房间的下午,铺开雪白的纸,拿起熟悉的笔,写下心灵的独语,或是抄几句新近看到的精彩的诗与文章。于是,心情的焦躁慢慢抚平,思维出人意料地清澈与敏锐。

喜欢在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那些旧唱片里萨克斯管的缥缈、小号的诙谐以及黑管的低吟浅唱。就这样躺着,什么都不做,这难得的品味享受。

我喜欢独处。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中,我们忙碌、拼搏,有时甚至忘了自己为何要拼搏、奋斗,只是别人不停地推挤着你,环境不时地提醒着你。我们被动地盲目地前行着,而这种非主观意愿上的行动定会造成精神上的倦怠,生命的意义也被涂抹得面目全非。我独处,我观世。只有这时,我才能将思绪沉淀下来,冷静地审视自己,理解自己,爱护自己,并从别人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中获得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安定,一种放松,一种升华。

告别独处,就好似游子暂别家乡,尽管已离开家园,但家的温暖已深深植入心间,尽管会有一段离别,但终究要归来。

在独处的时候,我与别人交流着,通过文字;我与自己交流着,通过心语;或者我与谁都不交流,只享受这难得的空白。那是怎样的轻松与自由啊!

曾听说过一句话:眼睛是心灵的缺口,夜晚是,白天的缺口。那么我想独处便是精神的缺口。有了这个缺口,我们才显得真实而可爱,心中潜藏的柔软部分才得以呈现,被钢筋水泥固化的性情才得以复苏。从而调动一切感官体会自己,体会生活。这种抽丝剥茧后的袒露才是深刻而冷静的。

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看到自己真实的心情,真实的笑容。

独处像家一样包围着我,那份舒畅与惬意,轻松与简单只有家才能给我。

于是隔了些日子,便褪下“外套”,认认真真地独处一回,归“家”一回。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