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的观后感四年级(共12篇)
“好劲仔读书”投稿了12篇苦菜花的观后感四年级,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苦菜花的观后感四年级,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苦菜花的观后感四年级
书对我们而言,是一种珍贵无价的赐予。借着书,我们可以和先哲们一同漫步在那些优美迷人的意境中;借着书,我们可以神游四海,翱翔于斯宾塞笔下的天堂或弥尔顿笔下的乐园。但是,最让我们铭记的却是那些和《苦菜花》一样感人的红色经典。仔细品读,可以了解先辈们的凄怆和悲壮,正是他们在硝烟弥漫和埋伏重重的生死场中,用自己的红色鲜血谱写了一部部英雄曲与血泪史。 夜已深,寝室内柔和的灯光下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窗外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似乎把我带到了《苦菜花》描写的那熟悉而又遥远的抗战年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位母亲微厚的嘴唇两旁,有两道明显的弯曲的深细皱纹,像由于在忍受巨大的苦痛而紧闭着嘴强不呻吟似的。她在村中一向是受人尊重信赖的女人,谁都说她贤惠、心肠好、待人直,为人正派,肯帮助人。 母亲曾说:“苦菜的根虽苦,开出的花儿,却是香的。”这片土地上女孩子们都会唱《苦菜花》这首歌谣。母亲就像一朵芳香的苦菜花。 母亲家是抗日革命的榜样,她家的事还被编成了村中的顺口溜:“王宫庄有个老大娘,她是抗日的好榜样,大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大女儿区里的妇救会长,二女儿儿童团里团长当,小儿子也在儿童团里扛戳枪,她全家抗日真模范哪!”但是,母亲走上抗日道路却是有些波折。 冯德英笔下的母亲,当初面对大女儿娟子要参加抗日时,心中满是怀疑,眼中全是恐惧。
篇2:苦菜花观后感
故事是这样的:农民冯大娘,因丈夫为了抢一亩地被地主逼死,大儿子离家出走而参加了革命。冯大娘支持大女儿参军,送二儿子当八路军,但不久因汉奸告密,未来的儿媳不幸牺牲,大娘也被抓。但冯大娘忍痛继续和敌人斗争,把敌人引进地雷阵……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很悲愤。冯大娘为了支持革命而失去了好几位亲属,他们的生活真比小小的苦菜花还要苦。不但生活条件落后,生命安全也无法保障。但他们自己却没有抱怨。他们坚强地面对着生活中的苦难。想想我们连现在这么好的条件都不满足,真觉得很惭愧。
电影中一位位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让我佩服。
最令我难忘的一个镜头是王宫庄要建一个兵工厂,建厂的材料刚拉进庄,不知怎么,一辆装满弹药的马车突然着了火。眼看马车就要爆炸了,冯大娘的二儿子拿起长鞭,站在了 “火车”上,把马车赶到了远远的地方……多年轻的小伙子,就这样为了兵工厂牺牲了。这些年轻人为了赶走侵略者,为了革命的胜利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我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苦菜花》这部电影让我很受感慨。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
篇3:苦菜花观后感
在这个周末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苦菜花》这部电影,电影充分地表现了旧中国老百姓的愤怒,日寇的残暴,地主的贪婪。在与地主的抗争中,冯家的父亲被地主残害致死,可地主还要斩草除根追杀大哥德刚,迫使德刚背井离乡,这让娟子和德强愤怒不已,参加八路军与地主和日寇势不两立!
日寇杀进村子,开始了屠杀计划,“大扫荡”中,村民不得不撤离到山上,但还是有人被日本鬼子抓获了,敌人不停拷问,用各种手段逼问他们兵工厂的地点,还威胁剧情里的“妈妈”要杀死她的小女儿,可是“妈妈”宁死不屈,坚决不告诉日本鬼子。最后八路军救出了“妈妈”和村民们,杀死了汉奸,打跑了鬼子,从此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妈妈问我:“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苦菜花呢?”我心想“这一定是比喻旧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悲苦,用花形容劳动妇女,苦菜花的寓意就是指这些不惜牺牲生命,奋力抗争的妇女们的精神。”想到这,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她们为了保护更多的人,舍己为人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呀!
篇4:苦菜花观后感
故事梗概:1937年,贫农冯大娘的丈夫被地主王唯一打死,因为冯大娘的丈夫想要回一亩地。冯大娘的'大儿子连夜逃走――参加了革命。冯大娘的女儿娟子也参与了这次革命。冯大娘在斗争中醒悟了。不仅支持娟子参加民兵,而且送二儿子德强参加了八路军。日本人派王唯一的兄弟――王柬芝来到王官庄,以小学校长身份进行秘密活动。在《苦菜花》中王柬芝说装书的手提箱中其实装的是发情报用的电台。赵星梅来到王官庄,发现自己的爱人德刚就是冯大娘的大儿子,向冯大娘讲述了德刚英勇牺牲的经过。冯大娘化悲痛为力量,决心为抗日工作作出贡献。由于王柬芝告密,敌人突袭王官庄。冯大娘被捕,赵星梅为了掩护群众牺牲了。冯大娘忍住敌人的打骂,把敌人引到埋伏地雷的地雷区,炸死了两个敌人。最后,自己还举起枪射死了汉奸――王柬芝。
我的感受:我认为这部电影很好。冯大娘很伟大居然用枪射死了汉奸――王柬芝。冯大娘还很支持革命。我认为冯大娘是个英雄。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冯大娘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演。而且我在看这部电影前发现最前面说:《苦菜花》根据冯德英小说改编。而且我上网发现网络上说:根据冯德英小说改编。本片从家庭为出发点,生动描写了一位伟大母亲在民族和个人的漩涡中的崇高情操。影片在人物塑造、画面和音乐等方面均充满了乡土气息工。1977年重映。该电影堪称经典。我认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多数出品的都是一些老电影,而且是非常经典的老电影。我看完这部电影还伤心地哭了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是太感人了。赵星梅为了保护大家自己牺牲了。我认为赵星梅也是一个英雄,我们要向这些英雄学习。
篇5:《苦菜花》观后感
《苦菜花》观后感
这个暑假,妈妈在网上搜了一部叫《苦菜花》的电影给我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同时,也明白了妈妈让我看这部电影的良苦用心。
电影讲述了在一个环境极其恶劣和复杂的年代,有着五个孩子的农民——冯大娘,支持儿女参军,并始终坚持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生活真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根本无法相比,不但生活条件落后,连最起码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更触动我的是:冯大娘的脸上经常带着微笑,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想想自己,真是觉得惭愧。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挑吃挑喝的,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也都希望大人能够满足我,好像这是理所应当的。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应该学习他们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
篇6:苦菜花的春天四年级观后感
苦菜花的春天四年级观后感
“苦菜花”的春天---是我近来看的中国人的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一组图片。这组图片讲的是在一个太行山区的小山村,有一个被称作“太行苦菜花”的小女孩—赵明英。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小小年纪就尝尽了人间辛酸。她—11岁的赵明英,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欠下巨额外债,母亲为了逃债无奈改嫁他乡渺无音讯,7岁时相依为命的奶奶去世,从此孤苦怜仃。赵明英的姑姑家境也很困难,她不忍心让赵明英四处漂泊,很多时候都是让赵明英到她家吃饭,赵明英小小年纪却很懂事,总是努力地帮姑姑做一些家务活儿。幸好赵明英得到了社会人士资助的.一千元助学金,今后,她将每年得到这笔资助并且一直到中学毕业。
我看到这儿都快看不下去了,她妈妈太没人性了,为什么生了她却不要她呢?她忍心让一个小女还这样吗?唉!赵明英才11岁,11岁呀,我这时还是一朵在温室里的小花,在家人的关爱里长大,而赵明英却是一朵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里的小草,她自己孤独地长大,没有人关心她。赵明英,11岁,才上小学三年级耶!虽然孤苦的身世使她看上去有些内向,但是,水灵灵的大眼睛里多了些同龄孩子的忧伤。
每个人都有梦想,赵明英的梦想就是每天能够在梦里看到爸爸妈妈。我真心地希望这个女孩能永远幸福。
我凭眼缘与感觉,这个女孩必定是个创一番大业的人。这种苦楚,已经深深成为了这个女孩成就事业的铺垫,不经一番寒彻骨,那的梅花扑鼻香。小女孩的身世我深感同情,同时也默默支持她,这就是命,但小女孩内心的坚强与对未来憧憬是没有人能感受得到的,只有她自己在夜里行间才深深的落泪。我真心希望她吉人自有天相,平安顺利长大,老天保佑啊……
篇7:《苦菜花》观后感作文
《苦菜花》观后感作文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红色主题的电影《苦菜花》,给我的内心极大的震撼。
《苦菜花》主要讲了冯大娘一家以及其他村民用智慧、勇气、力量共同对抗敌人。剧中的冯大娘是伟大的,她本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却让我看到了不平凡的一面。她一开始是懦弱的,她的丈夫为了从王威仪那儿夺回自己的.一亩地,被打死。大儿子也被迫远走他乡,好几年都杳无音讯。但是冯大娘从来都只是默默地忍受,从没有想过要反抗,认为自己是命不好,所以生活才这样苦,穷人的命就是这样的。但是,战争的炮声最终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她的大女儿娟子接触到新的思想,秘密地加入了共产党。后来冯大娘发现了,眼泪“哗地”就流了下来,不知是感到高兴还是难过。
直到王威仪的批斗会上,人们诉说着王威仪对老百姓的残害,痛斥王威仪的歹毒、阴险、毫无人性,冯大娘这才想明白,穷人一辈子都不反抗,那么就会永远受到财主的压迫。想到这,冯大娘愤怒地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子和石头,扔向王威仪。从此,冯大娘一家人都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后来,冯大娘把敌人带进地雷阵,九死一生。在养伤期间,拒绝了敌人的重金诱惑,举起猎X杀死了汉奸王柬芝。
冯大娘由一个随遇而安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慢慢升华。冯大娘非常爱自己的亲人,可是为了支持革命事业冯大娘接二连三的失去了好几位亲人。冯大娘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了一切,她的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通过观看电影,不但使我对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让我认识到,我们少先队员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生活在快速发展的和平时代中,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能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电影《苦菜花》观后感350字
电影《苦菜花》观后感350字
这个暑假,妈妈在网上搜了一部叫《苦菜花》的电影给我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同时,也明白了妈妈让我看这部电影的良苦用心。
电影讲述了在一个环境极其恶劣和复杂的年代,有着五个孩子的农民――冯大娘,支持儿女参军,并始终坚持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生活真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根本无法相比,不但生活条件落后,连最起码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更触动我的是:冯大娘的`脸上经常带着微笑,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想想自己,真是觉得惭愧。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挑吃挑喝的,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也都希望大人能够满足我,好像这是理所应当的。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应该学习他们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
篇9:《苦菜花》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苦菜花》。
故事讲述了山中的村民抗击日本鬼子的故事。
我被书中那些为革命事业而忘我地战斗、工作的英雄人物感动得热泪盈眶,更为英雄人物的牺牲心疼!看了此书,我更加崇敬那些以汗水和鲜血创造了属于劳动人民的新社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们。书中体现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共产党怎样领导人民走上了解放的道路,为了革命事业,人民可付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和代价,从而使我们这些革命后辈们重温了先辈们所走过的革命道路,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更加热爱新生活,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在书中我闻到了革命战士和烈士们用血汗浇筑起来的胜利之花和沁人心脾的清香,使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忘掉他们所受的艰难困苦和牺牲啊!这些平凡朴素又崇高伟大的人民战士的英雄事迹,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
《苦菜花》这本书真实而感人。使我这样一位初三的学生也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苦和胜利的乐!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请你去看一下这本书,去感受一下吧!我想你会和我发出相同的感叹!
篇10:《苦菜花》心得体会
一本《苦菜花》终于到了我手上,看题目是《苦菜花》我还以为是讲一个女孩子的苦难命运呢。可打开书看完人物介绍后,才知道这本书是讲述抗战年代人民如何受苦受难,如何奋起杀敌的故事,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打开第一页,可每次都是以愤怒、震撼的心情合上书的。这本书最主要的人物也是我最崇拜的人物——母亲。她是五个孩子的妈妈,也是八路军的干妈,她关爱乡亲就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她疼惜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为革命拼命的八路军就像疼惜自己的子女一样。她一家人都是共产党大女儿是妇救会长,大儿子是团长警卫员,而女儿、二儿子是儿童团团长,为保护革命制造枪药的工厂。她的小女儿一个仅三岁的小女孩被敌人杀害。她经历过拷打,被鬼子非人般的折磨,坚强的她挺过来,保住了工厂。她让我看到一位平凡母亲的刚强。有时候,我真恨不得自己生在那个年代,一帮八路打鬼子,可又一想,在和平中生活的我见了老鼠都害怕。怎么会跟母亲的大女儿一样,拿着枪杆跟八路打鬼子呢……
每次拿起书,想起书中的人物情景,就有一首歌回荡在我们的耳边,震撼着我的心:
苦菜花苦开又香 鲜花开满青山冈 苦菜花开黄又黄
你虽家穷长的强 一朵赛过一朵强 你我情深意又长
荣华富贵我不爱 问我爱的哪一朵 吃苦受罪心是甜
一心给你做新娘 那花开在儿身上 苦菜花开万年香
篇11:《苦菜花》心得体会
寒凝大地,苦菜花开得更绚烂,血雨腥风,母亲胸膛更坚挺。
特工的奸猾,日寇的残酷,明枪暗箭,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拔枪相见。
1957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苦菜花》,这部小说是作家冯德英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苦菜花》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昆嵛山区我抗日军民对敌伪斗争的宏伟时空为背景,以史诗般的笔调勾勒了抗战军民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和母亲——这一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在对敌斗争中逐渐成长为革命斗士,从而孕育革命、推动革命的伟大形象。在塑造母亲伟大形象的同时,使得作为革命对立面的日本侵略者,及其附庸敌特汉奸形象猥琐。小说在控诉侵略者残忍狡诈的同时,更加肯定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伟大力量,用事实证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这一永恒的主题。
《苦菜花》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具有很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冯德英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
我的理解认为,贫农的仁义嫂,最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也是被逼无奈,也是大势所趋的。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丈夫被地主逼死;大儿子被迫离家,在那以后便参加了革命;大女儿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民主政府,抵抗日寇的扫荡。在这样的趋势下,冯大娘必然会支持女儿当民兵,送二儿子参加八路军。在这样的生活,才有盼头,才有希望。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仁义嫂的革命道路也是曲折的。大儿子为保护其他战士而英勇牺牲。遭到汉奸迫害,未来的儿媳不幸牺牲,最后自己也被捕。在忍受着刽子手毒辣酷刑也没掉泪的大娘,看着自己的小女儿就惨死在自己怀里,忍不住泪如雨下。还有什么比眼瞅着心爱的小女儿的生命从指缝间流失更为悲惨呢?可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发誓与敌人抗争到底。酷刑,摧毁不了她钢铁一样的革命意志;残杀,只能激起她更强烈的仇恨。至始至终没有犹豫过,严守兵工厂下落,最终把敌人引向事先布好的地雷阵,把他们埋葬了,来告慰在天的亲人们。
这时的母亲,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已经升华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俨然已是个伟大的战士。
在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公与私、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的两个特征,真实地描写了她的觉醒和成长,具体地写出她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并注意揭示母亲性格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作者塑造的冯大娘形象如此的真实、凝重、坚毅,充满丰富而内在的情感力量。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也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变为灵魂高尚的革命母亲的过程。
抗日根据地像仁义嫂这样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同志比比皆是,英雄们的光辉形象至今还栩栩如生地活在我的心间,像姜永泉、星梅等等。
想到七子的英勇事迹仍然让我潸然泪下,他是个好汉,宁死不屈。他因伤未能和乡亲们一起转移,被王柬芝出卖,敌人想活捉他。在面临将要被捕获的危险时刻,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给了自己和妻子,深情拥抱而亡。
在严酷的斗争中,面临生与死、革命与个人、干部与亲人之间抉择的关头,他们总是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维护党和革命的利益。我常常为书中那些为革命事业而忘我地战斗、把自己生命抛在脑后的英雄人物感动得热泪盈眶,为英雄人物所承受的折磨、牺牲而伤心。
在塑造伟大战士形象的同时,使得作为革命对立面的日本侵略者,及其附庸汉奸形象的猥琐。故事中的典型反派人物王柬芝。他是个极其阴险、凶恶的国民党特务。伪装开明地主身分献地、办学,狡猾骗人们的取信任,钻入抗日民主政权内部,却暗中网罗党羽,从事特务活动,给人们带了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篇12:《苦菜花》心得体会
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克罗齐曾经如此告诫我们:“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断断续续的读完《苦菜花》这部小说,现在不知道说什么好,看得出来,也许受那个时代的影响吧,作者是怀着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日伪敌人以及叛徒卖国贼的无限仇恨来写这篇小说的,因此不客气地说,小说有点简单化、戏剧化和脸谱化,故事情节也缺少必要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虽然作者口口声声说他是以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写成的,有部分情节几乎完全是真实情况的写照。但我依然认为有些故事情节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比如说只要有战斗,别管我方是真正的八路军还是游击队,不管另一方是是日军还是伪军,敌我双方的交战肯定是敌人死伤的人多,我们这边死伤的少,其实我们都清楚,在那种环境下,敌我之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方差距都很明显,不管是对方指挥官的战略战术水平还是个人素质以及双方的装备,我们都有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是明显的夸大,里面的娟子就像一个古代的侠客一样,几次孤身一人同敌人周旋,别管敌人有没有枪,有几个人,她是被偷袭还是正面作战,娟子都是最终的胜利者,一个女子能厉害到如此地步真看不出她是吃糠咽菜长大的的人;另外还有,白芸背着五大三粗的王东海在下雨的黑夜里竟然走了十几里路,那白芸哪里是卫生队队长,简直就是举重世界冠军;还有就是脸谱化严重,只要是反面人物不管是男的如王柬芝、宫少尼、吕锡铅,还是女人如淑花、玉珍,都长得丑陋无比,反观正面人物,比如娟子赵星梅那就漂亮俊俏多了,这可能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就简单了,一看某个人长得歪瓜裂枣,直接拉出去枪毙就罢了,因为长得丑肯定是坏人。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殷实人家找的女子往往倒聪明俊俏,他们的后代自然长得也应该不会太差了,这是符合遗传学原则的;再就是时间交代不清,一会夏天一会儿冬天,我始终没搞清从小说的开头直到解放道水城总共经历了几个春秋,花子的小孩刚出生就取名叫解放,那时候日本人还在继续扫荡中,解放战争还没开始呢,怎么就叫解放了?
老朽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那种腥风血雨你死我活,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也多少有一点隔膜,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关于抗日战争的许多事实国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了,比如:整个抗日战争的主力不是八路军,不是新四军,不是地方游击队,更不是靠地雷战、地道战和麻雀战完成的,真正的主战部队是国民党的军队,就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军作战也是靠游击和偷袭的方式,比如有名的百团大战和所谓的平型关大捷就是靠偷袭和伏击完成的,还有日本人没有影视小说中的那么傻那么笨,实际上他们的作战素质还是相当高的,他们的意志力还是相当顽强的,一对一的情况下首先倒下的应该是中国人,什么以一敌二啦以少胜多啦等都是自己人逗自己人玩的;另外当时的大部分地主也没有那么穷凶极恶,他们也同样是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就是在中国的解放区,老百姓的抗日热情也没有那么高,因为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我们的老百姓早就适应了逆来顺受的日子,不是每一个老大娘和老大爷都敢对日本人吹胡子瞪眼的,姜文执导的电影《鬼子来了》基本就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现状。
整个抗日战争,日本人对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这个国家带给我们的灾难令人永世难忘,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随意修改,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那个时期死亡的3500多万广大军民的尊重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