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时代楷模朱有勇观后感(精选4篇)
2025时代楷模朱有勇观后感 篇1
四十年前有一位青年走进云南农业大学开始了学农为农之路,四十年后有一位院士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带领老乡走上了富农惠农之路。他就是我国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名誉校长、朱有勇教授。6月15日,朱院士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和新闻联播播出。一时之间,他的先进事迹从云岭大地传遍了大江南北,在云南农大师生中也引起强烈发饷, 激发了农大学子献身农业、服务三农的雄心壮志。
20__年6月17日,在云南农业大学20__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盛军带领全体毕业生再次学习了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勉励学农爱农的农大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不忘初心、根植土地,学习学长、师长朱有勇院士,一生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朱有勇,1977年恢复高考到云南农大植保专业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标志性研究结果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将生物多样性原理与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拓展了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对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流行及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成为老乡们最喜爱的“农民教授”。
2025时代楷模朱有勇观后感 篇2
植保学院植物病理学硕士毕业生叶辰回想起师从院士的三年求学时光,感慨良多。他说,老师常说,做农业做学问,要把自己扎根于大地,把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放在首位,不能过于追求个人得失。这种执着认真刻苦朴素,深深感染了我,今后我要以老师为榜样潜心耕耘不问收获,也想成为导师这样人。
全怡吉也是朱院士带的硕士毕业生。他表示,导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教导我们如何将科研当作兴趣进行研究、如何把理论开发成技术应用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创造价值及要常怀感恩之心……这些使我终生受益。导师数十年如一日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认真的态度深深激励着我,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植保学院的大四毕业生赵锴文看到各大媒体对院士的报道后,谈到朱院士挂在嘴边的“想农民所想”是我们云农人的重要品质。朱院士四十年如一日扎根大地,服务农村,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单纯而深厚。朱院士最喜欢的“农民教授”称号是农民在前,教授在后,他就是这样的,先做农民,再做研究,一辈子服务于这片土地,服务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要向他一样怀揣对土地的爱学农为农。
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王衎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从学长学姐口中得知,云农大有位“农民院士”——朱有勇。通过四年耳濡目染的学习,王衎说,朱院士就是农大校训“厚德博学 明理尚农”最好的诠释。毕业之际,再次学习朱院士的精神,影响了我四年的尚农精神再次升华了。朱院士脚踏实地、一心为农的高尚情怀,坚定了我回家乡基层工作、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建设祖国边疆的信念。
刚刚从盛军校长手上接过学位证书的严国利说,有一颗种子一直扎根大地坚定生长,有一把火炬一直引领着农大学子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这颗种子、这把火炬就是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朱有勇院士。我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无论将来在何时在何地,我们都要扎扎实实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书写人生“论文”。
机电工程学院的杨福梅说,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他是我们的榜样。尤其是对于即将毕业的我来说,最应该学习朱院士脚踏实地、不怕吃苦的精神。因为刚进入社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工作,都不应该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不能纸上谈兵,要多实践学习,从基础学起,从基层做起,才能在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看完朱有勇院士的事迹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和他脚踏实地的干事创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基础信息工作学院的马月炎决心学习朱院士认真、诚恳、心系农民和永远心怀感恩之心的品质,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中做一个勤奋敬业的有用之才。
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王舒萍说,从朱院士身上我看到了谦和、务实和敢于创新,今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我都会向他学习敢想、敢做、敢于创新的品质和执着坚守的毅力,国家、社会、人民需要这样的人,人生在世就应该创造自己的价值,我一定要加油努力。
2025时代楷模朱有勇观后感 篇3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和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校园妈妈”、“张妈妈”。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和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校园妈妈”、“张妈妈”。张桂梅为之苦苦追求的梦想一天天成为现实,她让伟大的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
我们要认真学习张桂梅同志努力实践“__”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大家决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____大精神,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大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要认真学习张桂梅同志努力实践“__”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作为一名战斗在大理市太邑山区的教师,我决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____大精神,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大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025时代楷模朱有勇观后感 篇4
一、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
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对农村满怀深情,“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农业变得强一点、农村变得美一点”是他最朴素的追求。从异国他乡到彩云之南,从大学校园到田间地头,他渴望在家乡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把“用自己的付出实实在在解决一些农民的问题”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
二、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
教育改变了他,他也坚持用教育改变人。他铭记教师这一第一身份,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能把高校的优秀学子培育成教授和学术带头人,也能把边疆的民族兄弟培养成行家和致富带头人。他淡泊名利、育人育心,用自己的收入设立奖学金,帮扶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师生。
三、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他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田野里,把幸福种在农民的心坎上。他年过六旬,却毅然投身脱贫攻坚最前线,用奋斗精神既扶智又扶志,把爱国情、强国梦、报国行镌刻在边疆民族致富路上。